安科瑞养老机构智慧安全用电监测事业部
18761501329
当前位置 : 首页 » 技术支持 » 工程案例

公共场所电力浪费几时休?-安科瑞建筑能耗管理平台为公共建筑节能提供解决方案

前言
最近新华社刊登了《瞭望》新闻周刊文章《公共场所电力浪费几时休》,通过记者采访发现部分公共场所电力浪费突出,长明灯、常亮屏屡见不鲜,暴露出节电意识弱、节能管理粗放、节能改造投入大见效慢等诸多短板和问题。作为全球能源消费大国,引导培育绿色生活方式迫在眉睫。业内专家建议,从建立监测体系、科学规划用电策略等多重途径推进节约用电。
1.电力浪费现象分析
公共场所一般不会被纳入限电和能耗双控的对象,在电力能源紧张甚至高峰时段工业企业需要限电的情况下,公共场所却存在明显的电力浪费是极其不合理的。据文章介绍,电力浪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商业建筑照明、空调电力浪费明显。自然光照条件较好时商场依然整栋建筑灯光全开;部分商场暖气空调温度过高。由于缺少电气设备的智能调控装置,许多地方的照明、空调等设施在无人需要时也处于开启状态,造成浪费。公共照明、装饰性灯光浪费明显。不少旅游城市进入旅游淡季后夜晚路面少有行人,但是景观照明灯火辉煌,流光溢彩,甚至一夜长明。不少城市路灯尚未根据季节变化实现智能化控制,市政管理不到位时容易产生电力浪费。
公共建筑仍有长明灯、常亮屏。部分高校对教室、自习室的空调、照明管理不到位,用电浪费较为突出,教学楼里经常有长明灯。在办公区域,“长明灯”“常亮屏”现象同样严重。
老旧建筑电力损耗严重。很多老旧建筑在设计之初没有条件考虑建筑电气节能问题,后期维护中又没有应用先进的节能材料与装置,也导致了大量电能的浪费。
2.推动电力节约势在必行
业内权威专家认为,目前公共场所的节电潜力较大,建议从以下几方面推动电力节约:
首先,用好电力大数据,建立电力节约监测体系。依托技术驱动,支撑节能减排降碳落地实施;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全面建立能源电力消费、碳排放监测体系;建议选取一部分代表性强的公共场所,开展节能监测和改造,全面摸清其节电空间,推进节能管理,并以此优化行业标准。
其次,进一步推广节能改造,制定科学合理的用电策略。及时淘汰能效低的公共电气设施,引用先进的科学节能技术和智能变频的电气设备,加强公共场所照明、空调等设施节能管理。
最后,完善社会治理,倡导建立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结合缺煤限电、有序用电等现实案例,积极开展节能教育,加大公共场所节电宣传,促进形成能源节约、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
3.安科瑞建筑能耗管理平台为公共建筑节能提供解决方案 
3.1 建立电力节约监测体系
AcrelCloud-5000能源管理云平台适合建筑能耗数据的采集和展示分析,包括学校、医院、商业综合体、政府机关办公建筑、酒店等等。系统可通过局域网、互联网或者4G网络采集某个行政区域内870万㎡建筑的用能数据,帮助建立电力消耗监测体系。
图1 平台采集某区870万㎡公共建筑用能数据
 
平台采集建筑电、水、气、冷热量等能源消耗数据和光伏、储能等新能源数据,对用能数据按照区域、部门、用电设备类型进行分项计算,提供同比、环比分析比较和用能数据追溯、非工作时段用能告警等,计算用能强度和碳排放数据,及时发现不合理能源消耗,减少浪费。
图2 单栋建筑能源消耗趋势统计
 
平台根据各地公共机构能耗强度指标进行对标,按照能耗约束值、基准值、引导值划定红黄绿线,引导公共机构合理用能。
图3 国家机关类公共机构能耗指标限额对标(摘自重庆市地方标准DB50/T 1080-2021)
 
3.2 公共机构空调和照明控制
平台针对主要用能子项如中央空调的能效进行监测分析,计算综合能效是否对标,对照明提供场景控制、区域控制、调光控制、自动控制、定时控制等控制策略,设置照度传感器自动控制灯具,在保证照明需求前提下尽可能利用自然光照,解决照明长明浪费问题。公共场所需要通过科学化的管控手段,制定科学合理的用电策略,才能真正实现节能。
图4 公共建筑空调监测和照明控制
 
3.3 市政路灯和景观照明控制
城市路灯和景观照明控制和维保工作量比较大,通过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对路灯的自动控制管理,平台结合光照度、当地日出日落时间实现对路灯的自动控制管理或人工控制管理,并可以及时发现路灯故障,提升路灯运行和管理效率,避免白天开灯和晚上不亮灯的情况,节约电能。
图5 路灯日出日落控制方案
 
4.总结
根据现状来分析,公共机构的节能潜力是非常大的。通过更高效的用能设备和科学的管理平台来减少公共场所的能耗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但是最终使用这些工具的人才是决定因素。积极开展节能教育,加大公共场所节电宣传,建立公共场所用能管理制度和监管考核制度配合科学的管理平台才是实现公共场所节能的长效机制。
安科瑞希望和您一起努力,促进形成能源节约、绿色低碳的社会生活方式。
江苏安科瑞电器制造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苏ICP备08106144号-20

苏公网安备 32028102000974号

客服1 QQ1-3008028857
客服2 QQ2-3008028857
客服3 QQ3-3008028857
客服4 QQ4-3008028857